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 > 醉侯刘伶墓口孜无处寻正文

醉侯刘伶墓口孜无处寻

作者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来源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5-05-29 07:46:26 评论数:

  本报记者尚原野实习生方敬通讯员明智/文

  本报记者杨杰/摄

  很早就听说刘伶墓在颍东区口孜镇,醉侯孜无每次路过颍河岸边这个古镇,刘伶都没有机会去一探究竟。墓口近日,处寻记者就刘伶墓究竟是醉侯孜无否在口孜镇,采访了阜阳市文史专家张方弢先生。刘伶

  刘伶,墓口字伯伦,处寻沛国(今安徽淮北)人,醉侯孜无魏晋时期名士,刘伶与阮籍、墓口嵇康、处寻山涛、醉侯孜无向秀、刘伶王戎和阮咸并称为“竹林七贤”。墓口据史书记载,刘伶嗜酒不羁,被称为“醉侯”。由于“竹林七贤”长期游离于政治集团之外,留下的作品相当有限,关于他们的行踪以及去世后葬于何处,历史上鲜有确切的文献记载。那么,口孜镇的刘伶墓到底是不是刘伶的最后安息之地,颍河下游的这块土地究竟有没有留下这位先贤的足迹呢?

  杜康酿酒醉刘伶

  提起“杜康酿酒醉刘伶”的典故,很多人都不会陌生。千百年来,用粮食酿造的“美酒”,在文人墨客的生活中不可或缺,直至今日,多个产地的杜康酒、刘伶醉、醉三秋等白酒品牌,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点缀。其中,尤以安徽金种子酒业生产的“醉三秋”与阜阳市民的生活最为贴近。

  其实,在口孜镇镇有一个叫“杜岗”的地方,这些年甚至还有“杜岗”就是“杜康”住过的高地这种说法在当地流传。“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‘酿酒始祖’,在魏晋时期有一位酿酒名师的酒醉倒了刘伶,可能因为他烧的酒太有名气,人们就直呼其名‘杜康’。”张方弢告诉记者,据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杜康始作秫酒。又名少康,夏朝国君,道家名人。”因杜康善酿酒,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,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,后世多以“杜康”借指酒。

 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有骈俪文《酒德颂》和古体诗《北芒客舍诗》。其中,《酒德颂》只有寥寥180余字,却在有限的篇幅内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——“唯酒是务”的大人、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。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:大人先生纵情任性,沉醉于酒中,睥睨万物,不受羁绊;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,死守礼法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
  此文以颂酒为名,表达了作者刘伶超脱世俗、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。其作品生动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、消极颓废的心态,也表现出对“名教”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,后世往往把刘伶作为蔑视礼法﹑纵酒避世的典型。“刘伶嗜酒如命,这是史学界对他的定义,千百年来,这位魏晋名士被插上这样一个‘醉侯’的标签,显得特立独行。”张方弢说,据史书记载,刘伶好老庄之学,追求自由逍遥、无为而治。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,因无所作为而罢官。公元266年,西晋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,被刘伶拒绝,后卒。

  刘伶最终葬何处

  在史书相关记载中,关于刘伶的生卒年月,有些用“不详”二字作解,有些则认为是在约公元221年—300年。也就是说,在那个改朝换代频仍、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魏晋时代,刘伶很有可能活到了79岁。

  据《晋书·列传》记载,刘伶虽“身长六尺”(一米五左右),却有斗酒之量,且嗜酒如命,经常驱着鹿车,车上载着酒缸,走哪喝哪,还让家人“和锸相随”,并吩咐家人,“我在那里醉死,便在那里埋我”。

  1700多年之后的今天,关于刘伶墓的具体位置,百度词条给出了6个说法,分别是山东枣庄市中区西王庄镇、江苏淮安楚州区、在河北保定徐水、安徽亳州利辛、山东泰安宁阳、河南新乡获嘉,唯独没有安徽阜阳颍东这个地理坐标的记载。难道晚清山东德州知州程文葆曾经在口孜镇立下的这块刻有“晋刘伶之墓”这块石碑早已被人们所遗忘?

  “小时候,我在口孜集上学时见过这块碑,下面还有程文葆的题款,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。”张方弢告诉记者,后来由于家道中落,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东北讨生活,后来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,直到2005年前后退休才回到阜阳老家定居。这些年,他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,其中对于口孜镇刘伶墓的考证收集过大量资料,并公开发表了不少考证性文章。

  据《正德颍州志》“陵墓”记载,留陵在州东六十里,又东二里,白下、留陵俱颍水之南,两地之间,塚阜累累,疑皆古列国之君陵墓也。“现在的口孜集距阜阳老城区大概30公里,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。”张方弢告诉记者,口孜集解放前叫留陵集,因为在集镇颍河南岸曾经有一处临河的墓葬群,后人为了防止墓葬塌入河中,曾经采取一些加固措施,目的是把古代的陵墓保留下来,取“留陵”之意。明朝的时候为了排水、灌溉,当地开挖了一条新河,新河入颍的地方就是新河口,也就是现在的口孜集。平时新河口这个地方封堵起来,防止河水倒灌;遇到汛期就挖开口子,利用水位差把新河里的水排到颍河中。不过,在当时这个地方还不叫口孜,而是根据“留陵”这个地名取名“留陵口”。

  据《(道光)阜阳县志》坟墓记载,留陵在县东六十里,相传为古陵,北有钓台。其实在“东乡分图”上,“留陵口”这个地名已经标注得非常清楚,新河穿连着插花庙、枣庄、口孜。“口孜集跟下游的江口集一样,都是在颍河上开口子,只不过江口集是天然河道乌江入颍口,口孜集是新河这条人工河的入河口。”张方弢说,新中国成立后,水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,在口孜集和江口集两个地方分别修建了节制闸,“口孜集”这个地名才正式出现,后来又简化“口孜”。

  颍上县志有记载

  记者采访张方弢了解到,新中国成立之前,现在的口孜镇曾经隶属于颍上县管辖,这在黄山书社出版的安徽历代方志丛书《(民国)颍上县志》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,其中就包括对留陵的考证和记载。

  据《(民国)颍上县志》陵墓第十三“留陵”记载,在县北六十里,《风物纪》以为列国诸侯之墓。旧传留陵之墟掘地得砖,坚润类铜雀。清末阜人程文葆不知留陵之起源,立石于留陵之墟,镌“晋刘伶之墓”五字,大谬。“这是关于口孜镇留陵不是刘伶墓最确切的记载,民间以讹传讹是站不住脚的。”张方弢告诉记者,志书上还说,刘伶是沛国(淮北)人,于颍上无涉,况刘伶与留陵音同而字实异,何得妄为牵合?是不可不辨。由此可见,当时编写志书的人不是经过一番严格考证的,而且是带着辨伪存真的精神去纠正清末以来关于刘伶墓的谣传。

  “程文葆是清末德州知州,跟同时期的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同族,这个在外地做官的阜阳人想让家乡与‘竹林七贤’攀上亲戚,进而提升知名度、美誉度的做法,着实在一段时间内迷惑了一些人。”张方弢说,建国初期,程文葆家族的田产、房屋被平分给周边的佃户,他的后人现在还生活在枣庄、新乌江镇一带。

  “竹林七贤大部分是颍州与相州交界处人,也就是现在阜阳和淮北交界处的蒙城、利辛、涡阳一带。”张方弢说,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,老庄思想的发源地走出了这样一批年轻人,他们常年活动在河南焦作一带,行踪不定,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。但是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却为后人所称道,尤其是迁客骚人在仕途不利或流放在外的时候,尤其受到追捧。按照当时的丧葬习俗,刘伶最终应当归葬自己的故乡,也就是他应该埋葬在以老庄思想发源地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一带。

  考古发现三国墓

  1959年初,当地群众在口孜镇集市北头河堤北坡下30米处,发现了一座小型砖墓。这里西距刘伶路南段约5米,1959年3月11日清理时发现,墓葬形制被群众护提时破坏,墓砖有几何纹、鱼月纹、田字框纹,墓底有散乱人骨和红胎绿釉陶屋、陶鸽及灰色蓖纹和素面弦纹陶片。

  当时,这座墓葬旁边有一块石碑,刻着“晋刘伶墓”落款是“大清宣统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程文葆敬立。”“十年动乱期间,这块碑可能被砸掉了,现在已经无从考证。”张方弢说,经文物考古专家鉴定,这座墓葬应当是三国时期谋士徐庶母亲的墓。

  “留陵其实是沙颍河南岸的一处土岭,也叫老古堆,泥土上还有不少残砖碎瓦,说明这里是沿河的一处的高地。”张方弢说,千百年来,经过河流的冲刷,原有的墓葬应当早就塌到河里去了。某个朝代的地方官虽然采取了一些加固措施予以保护,留陵这个地名就保留下来了。程文葆回家探亲立的那块碑,并刻着“晋刘伶墓”字样,只是反映了程文葆个人的美好愿望;现在,也有一些当地人认为刘伶墓就在口孜镇,我们姑且听之,但不必当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