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义仓社区红枫黄梅艺术团唱了24年黄梅调

作者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来源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5-05-28 14:20:15 评论数:

  大家一起唱黄梅戏

  红枫黄梅艺术团的合肥红枫黄梅曲谱

  一招一式练身段,一字一句学唱腔。义仓艺术义仓社区红枫黄梅艺术团自其成立之时起,社区它就伴随在居民身边,团唱不断传唱着传统古老的年黄经典名剧。人老了,梅调戏未停,合肥红枫黄梅至今仍活跃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,义仓艺术一唱就是社区24年。

  结缘黄梅戏

  义仓社区红枫黄梅艺术团在周边小有名气。团唱11月8日下午,年黄记者还没走进社区活动中心,梅调就听见高胡声声,合肥红枫黄梅锣鼓阵阵,义仓艺术黄梅戏已经开唱啦。社区循声而去,近20位老人家正围坐在一起,架着曲谱,熟练地用乐器伴奏,唱着黄梅戏。一段接着一段,引得围观的人连连叫好,直呼“听得过瘾”。不知不觉,一个小时过去了,大家仍意犹未尽。

  义仓社区红枫黄梅艺术团是有着24年历史的群众自发成立的艺术团。红枫黄梅艺术团的团长张素华是一名豫剧退休演员。

  张素华是戏曲科班出身,由于唱得多、听得多,加上有较强的领悟力,唱起黄梅戏来,在业余爱好者中称得上出类拔萃。她介绍,1999年,义仓社区一群爱好黄梅戏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,成立红枫黄梅艺术团,一方面自娱自乐,丰富生活;另一方面,艺术团的成员希望发挥余热,把黄梅艺术的芬芳带给千家万户。

  从乡村草台迈上都市舞台,从地方小曲成长为“五大戏曲剧种”之一,一曲黄梅调唱遍大江南北。可见,黄梅戏深受大家的喜爱。

  “当时艺术团一成立,就吸引了周边的不少居民参加。大部分是退休人员,有的是医生、有的是教师、有的是企业职工……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,但有一个共同点:喜欢黄梅戏。”张素华介绍,黄梅戏曲调流畅动听,语言通俗明白,表演朴实生动,台词俏皮幽默,传唱度广,居民特别喜爱。

  红枫黄梅戏艺术团成立后,就得到了逍遥津街道和义仓社区的支持,提供活动室给艺术团作为每周活动场地。“每周三下午2点到5点,我们就在一起活动、排练。这一坚持已经20多年了。”

  20多年的业余艺术团能一直活跃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,并不容易。为了保持团队的活跃度,张素华在排练中,通常安排上下两个半场。上半场,大家轮流来唱,切磋技艺;下半场,大家一起上,唱经典选段,并配合身段表演。

  “送哥送到大河口,河水滔滔向东流,向东流,哥似竹排顺水走,妹似河水难把排留……”优美的指花,地道的唱腔,眼波流转间,艺术团的十几位阿姨将《小辞店》中柳凤英的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  热爱黄梅戏 乐在其中

  你一句“长子来看灯”,我一句“郎对花姐对花”,更有家喻户晓的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“为救李郎离家园”,唱也唱不完,唱也唱不够。这样的场景,经常在红枫黄梅艺术团上演。

  别看艺术团现在这样热闹,起初,愿意参加黄梅学习班的居民有的不大敢开口,跟着哼唱行。但乐队的锣鼓一响,大家唱着唱着气氛就来了,大家越来越放得开,越唱越过瘾。张素华介绍,黄梅戏是一门综合艺术,不仅仅有唱腔,还要讲究“唱念做打”。其艺术特点是甜美活泼、淳朴流畅,富有生活气息。黄梅戏身段(动作)和唱腔一样要求圆润,不要有棱角。黄梅戏不是为了唱而唱,还要结合身段、眼神,要表达一种情绪,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塑造角色。如:你要唱“西湖山水”你就要想象自己是白娘子,深情委婉;如果你要唱“打金枝”,你就要想象自己是公主,表现出高傲贵气的样子。

  艺术团的成员除了会唱,也要学身段。艺术团的成员凭借对黄梅戏的喜爱,每天都刻苦练习,将一折折传统的戏剧带给观众。

  这些年,红枫黄梅艺术团多次在省、市、区的比赛中获得名次,在不同舞台上留下了他们的亮丽身影。“我们的获奖证书是厚厚的一大摞,都摆不下。”张素华笑着说。如今,该团有20多名团员,年龄最大的快到80岁了,年龄最小的也有60岁,平均年龄达到70岁。

  “热爱黄梅戏,传播传统文化,大家身心愉悦。”张素华笑着说,“你看我今年79岁了,明年就80岁了,看不出来吧。而且每一位成员都精气神十足,充满活力。”

  百姓演 百姓乐

  在清新婉转的黄梅调中,红枫黄梅艺术团的舞台越来越大了。传统的黄梅戏有“大戏36本,小戏72折”,有诙谐幽默的《王小六打豆腐》,有唱词通俗上口的《打猪草》,也有《小辞店》这样情节曲折的剧目……这些黄梅戏传统剧目都是艺术团成员擅长的,不仅如此,他们还排演新戏,服务社区。

  成立20多年来,红枫黄梅艺术团进社区和乡村、学校、敬老院,参与公益活动上千场。为了给大家带去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,艺术团会根据去的地方调整演出的曲目。“因为接地气的表演,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,这鼓舞了我们团的成员。”张素华说,她希望能将这份快乐,带给更多的人。

  为了将戏曲文化大餐送给广大社区居民,戏剧社的付出旁人不容易看到。“每次演出,我都要提前两三个小时,化装、穿戏服、准备道具。不仅会唱戏,还要会自己化装、搭配服装、准备道具。”去社区大多是露天演出,候场时,有时候挨冻或挨晒;演出都是免费的公益性的,需要自掏腰包购买服装道具……表演赢得满堂彩,大家的心里就开心快乐了。

  张素华坦言,唱黄梅戏既能愉悦身心,又能给大家带来快乐。最近他们又有演出计划。百姓演,百姓看,百姓乐。用艺术团成员自己的话说:“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,又增添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情趣,可谓一举两得。”(记者 何芳芳 通讯员 宋凝嫣)